起手式都有問題,下面就甭談了。
- Even Chung
- 6月16日
- 讀畢需時 2 分鐘

你有沒有遇過這樣的情況?明明展覽名片拿了一疊,結果連一封詢價信都沒等到。報價單寄出去十份,回信的卻不到兩封。網站上放了產品型錄,訪客有,但成交?沒有。問題出在哪?不是你產品不好、也不是價格不夠有競爭力,是你給客戶的「第一步」就錯了。
台灣企業最常見的「錯誤起手式」
台灣的中小企業習慣一套做法:「有客戶來問,再回覆資料、報價、細節。」網站只是當作線上名片,資料藏在 PDF 裡,價格不寫清楚,付款條件也沒說明。結果是:客戶要聯絡你之前,必須先有動機、要願意等、要會猜。但你知道嗎?現在的國際買家,早就不是這種節奏了。
全球買家怎麼做起手式?
根據 Google 與 Gartner 的研究,有 70% 的 B2B 採購者會在聯絡供應商前,自行完成決策流程的 50%-70%。他們會自己查資料、比較條件、下載規格、試算價格——如果這一輪找不到資訊,就直接略過你。而根據 Forrester 的報告,73% 的千禧世代 B2B 買家希望整個採購過程都「無需與業務接觸」。換句話說:你沒有「先讓他找到他想看的東西」,他根本懶得問你任何事。這是為什麼許多外國供應商早就調整做法——不是用網站「展示自己」,而是用頁面「成交買家」。
「被選擇」之前,你要先讓客戶願意選你
在 Patisco 我們常說:不是客戶不買,而是你沒有給他理由馬上想買。就像你進一家店,連商品資訊都沒有、店員還要你留下聯絡方式,才肯報價,你會想買嗎?你會留下資料嗎?你會再回來嗎?很難。這就是台灣中小企業的關鍵痛點:連「第一步」都讓客戶覺得麻煩、不確定、沒效率,後面還有什麼機會?
所以,我們建議的做法是——
別再把產品資訊藏在型錄和報價單裡,讓資料「主動」變成不同買家能理解、能行動、能決定的樣子:
✔ 一套產品資料 ➜ 針對不同市場條件,自動生成專屬成交頁面
✔ 每個客戶看到的版本都不一樣:不同MOQ、付款方式、報價模式
✔ 不用你業務人工一封封回覆,客戶自己就能評估是否要合作
這不是什麼天價系統、也不是重新打造網站,這是用 Patisco 貿商道,把你已經有的產品資料,變成會成交的入口。
結語:銷售的開場,決定了成交的機會
你可能錯過了客戶,但你從來不知道。你以為市場冷淡,其實只是你給的資訊不夠熱。你等著客戶來找你,其實他們早就轉身離開,去找那些讓人一看就懂的供應商了。起手式都有問題,後面就甭談了。讓我們幫你把這第一步做對,後面才真的有得談。
Comments