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op of page

隱形冠軍的假象:當不被看見變成企業最大的風險

  • 作家相片: Even Chung
    Even Chung
  • 6月22日
  • 讀畢需時 2 分鐘

台灣產業界對「隱形冠軍」的迷思是:謙虛、實力、甚至帶點傳奇色彩。但這個說法會不會只是市場沒人認識你,不是因為你太低調,而是因為你沒準備好,不面對市場真相的擋箭牌?


隱形冠軍,真的無堅不摧嗎?

隱形冠軍這個詞,來自德國學者赫爾曼·西蒙,原指在特定利基市場中具全球領先地位、但不為大眾所知的企業。德國、日本確實有不少這類企業。但台灣,是沒品牌,還是不想要有品牌?是沒有通路,還是不懂通路?我們必須誠實問自己:我們的「不被看見」,真的是我們的選擇嗎?


數據:低調 ≠ 有價值,高品質 ≠ 有話語權

根據《2024 台灣企業轉型現況調查》(PwC Taiwan & 數位發展部):

  • 8% 的中小企業使用 AI 或數據工具進行市場開發

  • 超過 60% 表示「不知道怎麼開始做國際行銷」

  • 自評為「技術領先」的企業中,不到 15% 表示具備品牌主導或直達買主的能力

而德國 Mittelstand(中堅企業)中的隱形冠軍,有超過 6 成 擁有自有品牌與全球通路策略。

所以,我們不是無人能敵,只是沒人知道。


真問題不是「我們太低調」,而是「我們沒準備好走出去」

很多企業老闆會說:「我們不打品牌,是因為專注實力。」但你不說,別人就幫你說;你不露臉,別人就定義你。你怎麼期望國際買家理解你的價值?憑展場一面之緣?靠代理商一句保證?不建立自己的說法,你永遠只是「別人的供應商」。You will always be someone's bitch!


三個直擊問題:看你能不能靠隱形活下去嗎?

  1. 如果不能出國參展,你公司還能開發新的海外客戶嗎?

  2. 你有沒有一個讓陌生買家主動找到你的機制?

  3. 你現在的營運方式,是在培養未來的客源,還是只在交功課?


「藏著做」的時代過了,下一個競爭門檻是「被看見」

全球貿易透明、買主年輕化、數位溝通成為主流。你可以不開 TikTok,但你的買主正在上面尋找供應商。你可以不講品牌,但你的競爭對手已經在 LinkedIn 說自己的故事。說清楚你是誰、為什麼重要,已經是生存的基本條件。如果你還堅持「我們只會做,不會講」,那你就得小心錯過國際市場給你的機會。

 
 
 

Comentarios


bottom of pag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