網站只是門面?國外企業早就拿來成交了。
- Even Chung
- 6月19日
- 讀畢需時 3 分鐘

過去十年,許多企業一提到「數位化」,想到的第一步就是:做個網站、上個平台、開個粉專。但直到現在,台灣還有太多中小企業,把網站當作電子型錄,卻沒讓它發揮成交能力。更令人擔心的是,有些企業甚至對自己網站失去了信心,覺得「網站沒用」、「平台比較快」。
然而你知道嗎?國外企業正在反過來做。他們不只是有網站,而是把網站當成主力銷售通路,一點一滴地累積成交能力,不再被平台綁架、也不再等客人主動聯絡。
國際趨勢:不靠平台,靠自己成交
根據 McKinsey、Gartner 與 Deloitte 多份研究:
70% 的 B2B 企業正投入資源強化自家網站的成交能力,包括整合 CRM、ERP、自動化報價模組與客製頁面【Gartner】
僅 16% 的行銷主管認為網站足以支援銷售目標,但這反而促使企業加碼投入網站升級【SiteCore】
60% 的企業計畫汰換或重構既有電商平台,目的是「更快掌控買家體驗」【Commercetools】
國際品牌如 Bosch、Honeywell、Schneider Electric 等都已經把產品組合與交易機制嵌入網站,不僅提供客戶試算、條件選單,還能自動生成報價頁、下單頁,完全不必透過傳統詢價流程。
台灣常見的網站誤區
相較之下,台灣很多中小企業對自家網站其實已經「冷感」了。常見的幾個心聲包括:
「網站放著沒人看,不如直接丟阿里巴巴。」
「客人都會私訊來問,網站只是參考。」
「更新太麻煩,又沒成交,乾脆不更新了。」
這些想法其來有自,但背後反映的其實是:網站做完之後,從來沒被當作主力銷售武器來經營。
你不公開資料、不給報價範圍、不讓客戶自主選型、不提供互動工具,當然成交不了。但問題不是網站沒用,而是你給網站的角色,一開始就太被動了。
國外企業怎麼做?
把網站當成成交平台,而不是展示櫥窗
資訊模組化、條件明確化、頁面個性化
讓買家可以根據情境自己「走完 70% 的決策流程」
每一次進站都能留下數據、線索與轉換機會
用一句話說:網站不再是等人來看,而是主動出擊、輔助成交的前端核心。
如果你也這麼想:該換個問法了
別再問:「網站有沒有人看?」請開始問:「我的網站,有辦法讓客人自己下決定嗎?」別再問:「要不要上平台?」請問:「平台養來的客戶,最終是我的嗎?」
當你用網站成交,而不是展示,整個業務流程就會改變。
那 Patisco 幫你做什麼?
Patisco 貿商道不是要你重建網站,而是幫你把一套產品資料,變成:
能針對不同市場條件自動生成的成交頁面
能引導買主了解、選擇、提出詢單的互動介面
能與 CRM 串接的客戶動作紀錄來源
補上網站原本無法成交的「最後一哩」
你做網站,是為了讓人看。我們幫你做成交,是為了讓客人留下。
結語:網站不該退場,它只是被錯用太久
當你還在說「網站沒用」,別人已經用網站收單、報價、成交、交貨。別讓你的網站只剩一張名片,讓它重新變成會成交的入口。
Comments