資金驅動的供給浪潮:中國製造如何在土法煉鋼中耗盡全球通路
- Even Chung
- 6月25日
- 讀畢需時 3 分鐘

這幾年我與不少產業朋友交流,愈來愈感受到一個殘酷的現實:市場不是賣不出去,而是被錯的東西塞滿了。大量中國製造商靠著低息貸款與模糊的市場訊號,進行了一場又一場土法煉鋼式的產品複製與價格競爭,表面上看似活絡,實際上卻是對整個市場價值體系的消耗與毀滅。
一、資金不是用來養創新,而是撐住錯誤
中國很多中小製造商,並不是靠客戶訂單生產,而是靠貸款活著。這些資金原本應該支持創新、優化生產效率、擴展市場,但實際運作上卻成了「燒錢複製爆品」的燃料。他們觀察到某個商品熱銷、某個類別突然爆紅,於是馬上投產、開模、上架。
不用問為什麼,只因為「有人在賣,我也可以做」。這樣的決策模式,不需要數據、不需要市場理解,只需要一筆貸款與一台模具。
二、決策來自錯誤訊號,生產無節制氾濫
這些廠商不是根據真實的消費需求做決策,而是根據抖音熱搜、平台推薦、其他賣家在賣什麼。於是我們常看到一種情況:市場上突然充斥某類產品,每家都自稱爆款,價格一路下殺,結果誰也賺不到錢。
但他們仍能生存,因為只要有出貨量就能向貸方報告,只要平台上有一點流量就能繼續融資。這不是市場驅動,而是金融驅動的幻象。
三、網路平台成為繞過通路的捷徑
在過去,產品要透過通路商、代理商、售後服務體系才能進入市場。但現在,中國製造商可以直接在全球電商、社群平台上販售,繞過原本建立多年的通路關係。
許多通路商好不容易打開的市場、累積的客戶信任,常常在幾個月內就被中國製造商自己在網路上的超低價銷售給瓦解。
這不只是價格崩壞,更是關係的毀壞。當客戶覺得通路只是加價的中間人,整條價值鏈就瓦解了。
四、這不只是競爭,而是一種浪費機制
這種由資金驅動、缺乏需求驗證的供給行為,本質上是一種浪費。浪費的不只是錢,而是:
原本可以健康發展的市場秩序
原本能累積品牌價值的產品週期
通路商投入多年的服務網絡與教育成本
消費者對產品品質與價格的信任
這些浪費造成的結果,就是「劣幣驅逐良幣」——好的產品無法生存,認真的廠商選擇退出,只留下更混亂、更廉價、更缺乏信任的市場。
五、土法煉鋼不是策略,而是崩毀的起點
我們常說中國製造很會打價格戰,但我認為那並非「會打」,而是「只能打」。在缺乏市場策略、缺乏品牌建構能力、缺乏客戶經營邏輯的情況下,唯一能做的就是「抄得快、殺得狠」。
這是一場誰都贏不了的遊戲。而當這樣的土法煉鋼變成常態,不只是中國製造會崩潰,全球供應鏈與市場通路也會被拖下水。
我寫這篇文章,不是為了批判中國廠商,而是希望我們能更清楚地理解:什麼才是真正健康的市場建構方式?
我們需要的是:
來自真實需求的產品決策
能共同成長的通路夥伴
可持續的價格與品牌信任機制
否則,我們只是繼續在浪費中掙扎,把自己與市場一起耗盡。
Comentarios