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op of page

五五比不是台灣的枷鎖,而是美國的焦慮

  • 作家相片: Even Chung
    Even Chung
  • 10月1日
  • 讀畢需時 3 分鐘
ree

在半導體與科技競賽日益被國家安全化的背景下,「五五比」──要求進口晶片必有 50% 在美國本地生產──常被拿來作為對台策略的討論點。許多人一聽到這樣的規劃,就會不自覺地認為:台灣可能被綁住、被削弱。但如果我們把視角拉高、先從供應鏈與依賴關係的角度來看,反而會發現:五五比更像是一道美國自我安撫的防線,而不是台灣真正的枷鎖。

以下,我以公開研究與報告為基礎,梳理三大邏輯線:依賴結構、策略籌碼與風險反噬


一、台灣對美國的供應鏈依賴:從「進口」看「暴露度」

對於五五比或晶片在地化的政策討論,關鍵在於「美國對台灣的供應依賴有多深?」這個問題。這不僅是看海關統計的進口數字,而是看 供應鏈追溯 後的真正 “暴露度” 。

  • 美國國際貿易委員會(USITC)一篇題為 “U.S. Exposure to the Taiwanese Semiconductor Industry” 的研究,用供應鏈追蹤技術(supply chain tracing)估算:• 在美國進口晶片中,邏輯晶片(logic chips)有約 44.2% 原始製造地來自台灣美國國際貿易委員會+1• 記憶體晶片部分,有約 24.4% 是從台灣來的。 美國國際貿易委員會

這些數字背後還有一個重要說明:許多晶片在抵達美國前,會經過第三國的封測、組裝或再出口。因此海關“進口國”統計未必反映真正製造國。USITC 的分析正是試圖把這「間接輸入」的部分還原回真正來源國。 美國國際貿易委員會

簡單解讀:即使美國境內表面看似多樣化的進口來源,台灣在高端邏輯晶片供應一環中仍占極高份額。這是在追求 “要求進口晶片在地生產” 的政策背景下,美國無法輕易切斷的點。


二、策略籌碼:台灣的優勢不在於「被綁住」,而在於被需要

過度將五五比視為對台灣的壓迫,往往忽略了數據背後的籌碼關係:

  1. 不可替代性

    • 台灣在全球先進晶片製造、良率控制、成熟產線與供應鏈聚落具有多年累積的優勢。

    • 即便美國投資重回製造、美國本土生產能力提升,短期內要複製這種生態系統極其艱難。

    • USITC 報告就指出:若台灣製造中斷,美國在邏輯晶片價格與供給都將受到劇烈影響。 美國國際貿易委員會

  2. 議價底線

    • 若美國堅持要五五比推出限制性政策,台灣在談判時仍可用「技術世代保護」、「核心工藝保留」等條件作為籌碼。

    • 而五五比政策只限制最終供應比例,但並未直接掌控技術傳輸或知識產權。

  3. 成本與效率的巨大落差

    • 台灣的製造成本生態(材料、設備服務、人才)在很多層面比美國有優勢。

    • 美國若強制在地生產,即便得到政策誘因,仍可能面臨成本溢出與效率低落的問題。

    • 美國方面其實也早在補貼、稅務激勵、資金誘導上做準備,顯見其「焦慮」與「誘導」意圖。 US-Taiwan Business Council+1

於是,五五比對台灣來說,不是被綁住的枷鎖,而是一道可以利用與調整的邊界;真正要受挑戰的人,是必須在政策、成本與技術上投入巨量資源的美國。


三、風險反噬:當政策不得不折回

如果美國一味強推五五比或類似限制政策,它面臨三種值得注意的反作用風險:

  • 技術孤立過度封閉產製與進口限制,可能使美國在全球技術進步浪潮中落後,特別是在半導體製造設備、材料與下游創新的環節。

  • 供應鏈脆弱化當核心製造能力集中在台灣(或亞洲),美國若完全用政策來“補上”生產能力,極容易在突發事件(天災、政治衝突)中出現斷鏈風險。

  • 資源錯配為了支撐美國本土晶片制造,可能要以補貼、稅收優惠等大筆資源投入,這在長期看可能造成對效率或創新投資的扭曲。

換句話說,如果政策走得太過,美國自己可能成為半導體策略的「被割裂者」。


結語:換一個視角看五五比

在很多人眼中,五五比是對台灣的壓迫,是被削弱的前兆。但若從供應鏈力道、數據痕跡與長期風險來看,它更像是一個 美國的安全邊界焦慮

  • 美國透過政策表態要掌握製造鏈控制權,來安撫其政治與國安壓力。

  • 但事實是:台灣在高端製造仍掌握重大籌碼,並非任人宰割。

  • 若美國放任政策過度強迫而無視效率與供應鏈韌性,最後反而可能受傷更深。

一句話總結:五五比,不是台灣的枷鎖,而是美國的焦慮。

 
 
 

留言


bottom of pag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