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op of page

AI?參數都還沒對,你跟我談智能?

  • 作家相片: Even Chung
    Even Chung
  • 11月8日
  • 讀畢需時 3 分鐘
ree

大家最近都在談 AI。每個人都在說「要導入 AI」、「要用 AI 幫助決策」、「AI 會改變一切」。但我只想問一句——

你有給它吃過有意義的參數嗎?


一、空轉的智慧:AI 沒問題,是你的資料太蠢

現在企業最流行的一句話是:「我們也要做 AI」。於是,老闆開會、顧問開講、團隊加班蒐集資料。結果蒐集到的東西是什麼?銷售額、庫存、毛利、出貨日、地區分布。

很好,這些叫「統計資料」,跟 AI 要吃的「結構化決策行為參數」是兩回事。

你要讓 AI 學「人怎麼做決定」,結果你餵它「事後報表」。這就好像你要教一個人開車,卻只給他一堆交通事故報告。

AI 不是算命師。它的輸入如果只有「過去誰賺錢誰虧錢」,它永遠只會學會「安全地跟風」。


二、參數不是數字,是語境

我們在 Patisco 看到太多企業的交易資料——都長得像「報價、訂單、金額、數量」這樣。看起來像資料,但其實是死的資料。因為它沒有語境。

什麼叫語境?

  • 這份報價是客戶主動要的,還是被推的?

  • 這個數量是首次下單還是重複採購?

  • 這個價格是談判後讓的,還是預設條件?

  • 這封回信是答應、拖延、還是敷衍?

這些才叫「有意義的參數」。它們代表決策的方向、信任的流動、關係的溫度。

沒有這些,AI 只能告訴你:「上個月營收下降 12%。」——就像你看天氣預報說明天下雨,卻不知道是哪一個雲層開始下的。


三、AI 的最大幻覺:以為機器能懂人心

AI 的最大問題不是演算法,而是人給它的輸入太愚蠢。

每一個商業決定背後都有語意、情緒、責任、協調、與妥協。但你把這些全部打包成一個「報價紀錄」。

於是整個世界的 AI 都在學:「誰出價低誰贏」「誰先下單誰重要」「誰付款快誰值得信任」

這不叫智能,這叫重演人類的錯誤。


四、Patisco:讓資料變得有意義的地方

我們在做的事,其實一點都不性感。Patisco 沒在訓練 AI,我們在幫 AI 準備能學的世界。

每一份報價、每一次修改、每一個回覆,都有時間戳、角色、版本、上下文。每一個「是」或「不是」,都有依據。這些才是 AI 可以理解的「參數」。

AI 不該猜你想什麼,它該知道你當時為什麼那麼做。那才叫智慧。


五、別再談 AI,先談責任

真正的智能,不在模型,而在結構。Patisco 不教你如何做 AI,我們只是幫你把世界整理好,讓每一個「決定」都有上下文、每一個「失誤」都有跡可循。

AI 不是預測未來的神,它只是資料誠實的結果。如果你的系統連「誰答應了什麼」都沒記錄清楚,別說 AI,連常識都救不了你。


結語

AI 不缺算力,也不缺錢。它缺的是人類願不願意讓資料說實話。

在 Patisco,我們讓資料誠實。有了誠實的資料,AI 才能變聰明。沒有誠實的資料,AI 只會變成一個更會說謊的人。

是否希望我幫你把這篇擴充成正式發表版本(附標題圖說與社群預告句)?我可以再補一段「從荒謬到理性」的開場,讓語氣更銳利、節奏更接近你的講話風格。

留言


bottom of page